舞台圈App下载广告
当传统民俗遇见现代全沉浸式展览!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展陈方式由传统的实物展示、文字解说向多感官效果综合展陈的方式发展,并出现将虚拟现实与全息成像技术运用于展陈的全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展览是物理空间与认知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沉浸式展览体验,认知空间的构建是沉浸式展览的关键课题之一。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民俗展览活动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机遇,而如何在民俗展览中利用新技术构建出可为观展者带来高峰体验的认知空间,实现全沉浸式民俗展览的深入体验,也成为民俗文化传播领域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 · 沉浸式展览的类别

目前,沉浸式展览根据其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感官体验;另一类侧重主题叙事。前者多为艺术类展览,展陈过程中往往充满前沿技术的痕迹,给观展者带来前卫、梦幻的感官体验。如2016年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展出400 多幅莫奈的名作。在互动区域,观展者只要轻轻挥手,数字成像的花瓣便会随之缓缓散开,投影在观展者身上,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花海,给人带来极其丰富的感官享受。

1.jpg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

与偏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展览不同,偏重主题叙事的沉浸式展览多为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展览,常以实物展陈为基础,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新科技以及其它声光电技术、物理空间设置等,通过交互叙事手法,反映特定文化主题。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展,以船模为展示主体,运用新科技打造全沉浸式体验,让置身于实体船模中的观展者体验泛舟河上的场景,亲身感受当时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

2.jpg
运河上的舟楫-沙飞船内部

无论上述哪种类型,总体而言,沉浸式展览都是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新科技,打造逼真的感官效果,同时运用交互叙事的方式,构建并传达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为观展者提供物理空间与认知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沉浸式展览体验。具体而言,在技术手段上,全沉浸式展览采用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在“沉浸”“想象”“交互”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的新科技,兼顾传统的物理空间设置与声光电技术的配合;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交互叙事的方式,增强观展者的代入感、参与感,使展览由传统的观众“被动看展览”转变为“主动参与展览”;在展览形式上,提供物理空间与认知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沉浸式展览体验;在展览内涵上,构建并传达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 · 民俗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耦合

就沉浸式民俗展览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技术等也仅是展陈的手段,重要的是以新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所展出的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组,让观展者拥有感官体验与认知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沉浸式体验。

(一)仿真模拟民俗传承

民俗展览的展品极为特殊,民俗文化的意义不在于民俗本身,而在于民俗文化对于其传承者所具有的意义,因此民俗展览的内容也并非民俗本身,而是民俗所蕴含的特定地区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而言,民俗展览展陈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时是民俗文化的标志性传承人,更多情况下是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区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群体,民俗展览本身就是在展示这些人们的生活世界,对民俗文化传承者的生活世界进行“仿真模拟”。

以婚嫁习俗主题的民俗展览为例,仅仅用文字、图像、实物的展陈方式以及传统的声光电技术,很难逼真再现当时该地区人们的婚嫁场景,更不可能让观展者深入体会当时当地人的所思、所感,而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技术等新科技使婚嫁场景的逼真再现成为可能。但如果仅仅是将以往传统展陈方式展出的文字、图像和实物鲜活化,还不足以让观展者获得最佳的沉浸式体验,也无法达到民俗展览的最终目的。在此,全沉浸式展陈使用的新科技使“仿真模拟”成为可能,但更重要的是明确“仿真模拟”的对象不是单一的文字、图像或实物,而是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

3.jpg
聊城婚俗博物馆

(二)赋予观者以主体性

在民俗展览中,观展者往往带着猎奇的心理,以一种“他者”的眼光观察被展览者,难以真正深入体验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观展者无法像民俗学者那样通过长期在某地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世界,但沉浸式民俗展览的新技术为观展者提供了短暂的“我”与“你”平等对话的可能。在民俗展览当中,要实现这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首先应赋予观展者以传承者的主体性。

例如,2018 年开幕的“创忆·三山五园”数字文化体验展即是通过全沉浸交互空间呈现了文化遗产——上海西洋楼海晏堂的数字重生。随着观展者的脚步在地幕上移动,封存在地下的海晏堂遗址被逐渐点亮,所有观展者共同成为海晏堂数字重生的参与者。整个数字重生经历虚拟拼接、色彩复原、史料寻踪等一系列过程,当十二兽首水力钟重新运转的一刻,观展者达到全沉浸式参与的高峰体验。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观展者与设计者之间、观展者相互之间一直进行着交互叙事,共同完成展品的呈现。

4.jpg
“创忆·三山五园”数字文化体验展

三 · 沉浸式虚拟民俗展的价值优势

(一)重塑受众对民俗文化的感知

沉浸式展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特定的元素、色彩、光影进行了灵活运用,实现对受众群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运用多模态的形式面对面地对叙事语法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尊重个体的发展需求,感官体验和思维模式除开了文字叙事、影像叙事的复杂技能、技巧,加强了人们的多重感官体验,为其提供更真实的个性化、移情化视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群体可以更透彻地感悟叙事对象的情绪,并根据自身的发展背景对这样的情绪感悟进行再次理解,这样的开放叙事模式不断拓展延伸了受众群体的切身感受,同时加强了其思维理念。

(二)引发受众对民俗文化的心理依赖

在沉浸式媒介的发展过程中,叙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相关元素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模式方法对于多数受众群体而言过于陌生,而人们通常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更依赖于自身所熟悉的、能够有效预测的相关内容形式。因此,沉浸式展览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在使用其进行信息的传递时也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整体上趋于保守。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传统性,这使得受众群体会更多地选择民俗文化环境,以寻求安全感。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人员在运用沉浸媒介时会营造出第二自然环境,而这一环境渗透融入了民俗文化,使得受众群体很容易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从而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二次创造。

民俗展览的对象不单只有民俗,还包括民俗传承的历史过程,这有助于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特定民俗传承的逻辑理路。为了构建可为观展者带来高峰体验的认知空间,实现民俗展览的最终目的,沉浸式民俗展览应运用新技术对民俗传承的历史进行“仿真模拟”,赋予观展者以传承者的主体性,同时运用交互叙事手法等,以帮助观展者深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古奇文旅演艺    本站编辑:刘明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